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7 ~ 33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 )
17.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有 ()
A. 科学性 B. 革命性
C. 实践性 D. 阶级性
18. 以下关于理性认识的论述哪些是正确的 ()
A. 它有具体性和直接性的特点 B. 包括了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
C.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 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
19. 在帝国主义时期竞争的形式包括 ()
A. 自由竞争 B. 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C. 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D. 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20. 无产阶级专政 ()
A. 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 B. 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
C. 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 D. 只存在于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点在于 ()
A. 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 社会主义的新观念
C. 执政党建设的新觉醒 D.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2. 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说法 , 正确的是 ()
A. 是由近代中国国情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所决定的过渡性质的国家形式
B. 国体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C. 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
23.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 ()
A. 加强社会建设是党的关键时期的战略抉择
B. 经济发展了,社会就一定和谐
C. 注重社会建设反映了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高度自觉
D. 构建社会和谐,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境界
24. 以下说法正确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观点的有 ()
A 国家是一门大炮,经济建设是炮弹,没有炮弹,再先进的炮也打不响
B. 发达的经济既可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也可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
C. 发达的经济是最具威力的武器
D. 经济如同心脏,心脏不跳,其他器官必将衰竭
25.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性,主要体现在 ()
A. 这一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B. 这一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C. 这一制度是我国各种国家制度的源泉
D. 这一制度是我国各种国家制度的基础
26.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两大历史课题是 ()
A.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B.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 提高党的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
D.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7. 近代史上,下列条约中与香港有关的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28. 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其具体表现是 ()
A. 共产党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B. 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C. 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D. 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
29.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并解决土地问题以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
A.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B. 先进的工业国与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
C. 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D. 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30. 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的这句话告诉我们 ()
A. 逆境往往可以把人打倒和打垮
B. 受磨难而奋进才是身处逆境的学问
C. 逆境消解了实现理想的可能性
D. 要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逆境
31. 马丁·路德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的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以下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 ()
A. 道德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
B. 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 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D. 道德对社会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任何时候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32. 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以坚强的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需要 ()
A. 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 B. 大兴艰苦奋斗之风
C. 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 D.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33.2008 年 12 月 31 日 ,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30 周年座谈会上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意见:它们是 ()
A. 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B. 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C. 反对台独势力,扩大统一战线;增进双方共识,争取和平统一
D. 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参考答案
17.ABCD 18.BCD 19.ABCD 20.ABC 21.ABC 22.ABC 23.ACD 24.ACD
25.BC 26.AC 27.AB 28.ABCD 29.AD 30.BD 31.BC 32.ABCD 33.ABD